當人們開始注重生命品質、精神心靈感受,則「藝術」在生活中便趨重要,然而要了解藝術體悟藝術的精髓除了研讀藝術史、美學及相關書籍理論外,最好能親身領略創作過程的種種心理微妙變化和感受,畢竟大多數的藝術作品是以心感受,不是以知識理解它,有了這些體悟經驗對欣賞各類藝術能有更深刻的心靈交流,繪畫就是體悟各種不同心理感受的入門方式,它能培養作畫者提升敏銳感知能力的一種訓練,譬如生活中我們看一個杯子大概不會超過一分鐘,但當我們以它為作畫對象,就需要用一至二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細細觀察面對它,因此能看到很多平時不注意的細微變化,也能對它進行各種角度的思考與瞭解,經過這樣的訓練,讓人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進入身心靜定的狀態,還能快速而敏銳的感知自己和周圍變化。
不同心境產生不同風格的畫作,例如:一幅細膩寫實風格的作品,作畫過程中必須保持身心平靜不能心浮氣躁,而且要有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而表現風格的畫作則需去除干擾淨空心中雜念,凝聚所欲表現的情感盡情揮灑,這些心理變化只能親身參與才有可能領悟。我們的繪畫課希望選修的同學,在進教室前將所有繁雜的心思留在教室外,課程中我們播放輕鬆音樂幫助同學放鬆心情,心情放鬆之後才能集中心力在作畫上,希望同學能在短短一學期的課程中感受作畫時的心境變化,享受作畫的過程,或許在未來的日子中繪畫也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課程初期介紹許多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欣賞外,希望能擴大學生對繪畫形式、風格的認知,作為日後獨立作畫的參考,擺脫僅以唯美寫實風格為唯一選擇的侷限,但也不是要學生模仿藝術家的風格,作畫時不預設完成時的模樣,順其自然自由發揮讓自己投入的作畫,最終所完成的作品就是好畫。人類繪畫發展時間久遠投入創作的藝術家人數龐大,因此幾乎各種心境、主題、表現手法都已經被發表過,所以創作初期所畫的作品總能找到相似風格的作品,而大多藝術家的養成,初期多受許多前輩畫家風格的影響作品會有相似之處,但這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情感上正好與某位藝術家有相通之處,之後隨著不同階段心境變化,以及對自身的了解越清楚終有可能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而那段摸索過程中適正可以體悟前輩藝術家創作的心思,彷彿數百年的藝術發展快速從身上流過,估計這段學習摸索過程至少需要許多年,甚至一、二十年,而更多畫家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因此對選修生而言,作畫重點還是在領悟創作過程的心理變化、抒發心緒,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若能適度抒發都能使身心更為平和,如此對自己或對藝術的認知都有幫助。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各種不同觀念、主題、畫法都可能產生好作品,而好的作品有一特性它會隨著時間越陳越香,越久越耐看,其原因為作品中蘊含生命,或作品中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觀念,但這不是一蹴可及,學生只要能作到將心意灌注進作品中就很難得了,如何將心意灌注進作品中,個人經驗中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其一,從作品中找出問題,然後想盡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在多方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心意就進入作品中;其二,作畫時能專心投入就能畫出一幅有生命內涵的好作品,這樣的條件看似容易,其實要讓一位自主性強的畫者暢快淋漓的盡情作畫需要有許多條件,作畫環境、畫者當時的心理狀態、畫作的題材、筆法風格、用色都要吻合他的個性與當時的心境,才有可能完全投入的作畫,目前通識中心的繪畫教室空間條件優,上課氣氛充滿作畫的衝勁,所以同學們在此環境下作畫經常有佳作出現。
作畫不是只為了完成一幅畫,而是可以在過程中對主題細細思考,曾經有位香港僑生她是位初學者過去沒有學畫的經驗,當她畫完第二張作品之後,對油畫媒材的使用有了基本的認識,第三張作品她想畫一位原住民老人,當時我有點擔心,因為初學者幾乎不可能將對象的外觀描摹的相像,很可能因為畫不像最後放棄,但她一點都不擔心並且在畫面中加上好多櫻花,四週之後她確定完成原住民老人一作,她告訴我這位老人是參加社團活動在部落認識的,因為聽他述說日據時代的種種故事,而有了這樣的連結和畫面的生成,可惜她沒再告訴我這經歷對她的意義。第四張作品她決定要畫媽媽的畫像,我照樣擔心但她心意堅決,作畫之前還問我水中游魚要怎麼畫,我建議她找張實景相片作參考,畫作三種基本題材,靜物、風景、人物,其中人物畫最易讓畫者受挫,而水中游魚對初學者而言難度更高,結果她選了二種最難畫的意象,並且要將他們以繪畫方式合成在一個畫面中,決定之後她很認真投入的畫,五週之後終於完成媽媽的畫像,問她為何在媽媽的畫像上要加上水中游魚,才知道原來媽媽是早年從中國游泳投奔自由到香港,對她來說媽媽就像一條魚能游很遠很久,其實作畫過程中她一度中斷畫不下去,我以為是畫的不像所以受挫,結果她告訴我她一邊畫一邊回想與媽媽的關係,她對媽媽一直心存敬畏,再想到媽媽對她的嚴厲要求,心情受影響而無法繼續畫,還好她克服了這層障礙將作品完成,我從她的畫作中看到其筆法粗曠有力,想必遺傳媽媽堅毅的性格,雖然她畫得不是外表的寫實但是她將媽媽的性個藉著筆法、用色準確的畫出來,其中又有細膩的心思真是一件好作品。這個例子讓我清楚看到一般人甚至專業畫家作畫只專注色彩、光線、明暗變化、輪廓準確度,把專注力全放在這些問題上,把目標放在畫出一幅外相準確受人讚賞的作品,但這位香港學生在過程中,把心思放在對畫作主題與媽媽的關係反覆細膩的思索,不僅釐清許多心理盲點,並且克服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糾纏與矛盾的痛苦,相信多年的內心糾結藉這一幅畫應該稍有紓解,而作品的內涵、生命就在這種心境下自然孕育而生。
雖然每位藝術創作者讀的藝術史或相關理論大同小異,但各自發展出的藝術觀卻南轅北轍,以下我以主觀的角度淺談我所認知的「藝術」,藝術家的工作在拓展藝術的範疇,詮釋「藝術」的定義。擴展藝術範疇約可分成三個部分,觀念、情感和形式,擴展的概念可以是廣度擴展或深度擴展,廣度擴展指過去未被發現提出的觀念、情感或形式,而今藝術家有新發現透過作品精準的將其呈現,並能獲得觀者的共鳴;深度擴展指過去曾經出現的觀念、情感或形式,但現今有更精準或深入的表現。「藝術」這個概念一直以來就沒有明確清楚的界定,因為它是一個活的概念,隨著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對它界定而有不同的詮釋,藝術家以作品或理念詮釋他所認定的「藝術」,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雖然每位藝術家的藝術觀不同,但都致力擴展現有的藝術疆域,印象派(Impressionism)帶領畫家走出畫室到戶外實地寫生作畫,克服顏料的侷限精準的畫出燦爛的陽光;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 1839 ~ 1906),將畫布當作計算紙在畫面上進行研究,努力將不規則的自然界整理出一套有規則的視覺公式,其成果又影響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和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而有了立體派(Cubism);一次大戰所發展的達達藝術(DaDa),破壞所有被公認的藝術,將所有非藝術反轉視為藝術,最終所有不管是藝術、非藝術都能成為藝術;發展至今行為、聲音、氣味、科技…等等廣泛被藝術家所運用,目前可謂是一個百無禁忌的創作年代,也因此想要有所突破就更難了,不過藝術家就是需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接觸藝術就是到美術館看展覽,到音樂廳、戲劇院聽音樂或欣賞戲劇、舞蹈表演等等這是狹義的觀念,其實綜觀各類藝術(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文學、建築、電影)的共通點,即在運用各種不同形式,喚起人們有意識的以敏銳的感知能力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只要抱持這樣的觀念來接觸藝術,則藝術無所不再,它存在於各個生活空間,也存在於生命中的每個時間,因此藝術就在生活中,只要當下有意識並且夠敏銳去感受,藝術就在此刻發生,心靈得以滋潤。很多人將「藝術」與「美」畫上等號,其實藝術所要表現的範疇相當寬廣,只要人們可能生成的感受都在藝術表現範疇內,當然感受未必是令人愉悅的美感,美感只是人們諸多情感中的一項,藝術肯定各種不同感受的存在,並且努力以各種形式精確的傳達這些難以言喻的訊息,讓處於各種不同心境的人能藉著精準描寫該心境的作品得以共鳴和抒發。隨著藝術疆界的擴展,如果我們認識、瞭解這些觀念,欣賞各種藝術表現,那麼在個人觀念、情感也能隨著藝術的擴展,心也隨之開展。
2014台北社子市場展覽現場(陳明聰攝)
2014高雄駁二展覽現場
唐唐發 老師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