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國內還是西方學者,早已對「通識教育就是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希望培養健全的人、幫助個人充分發展潛能」等等做出繁複的闡述和分析,在此毋須贅言,以下僅從我本身略為擅長的國際關係領域出發,談談通識教育當中與國際關係較相關的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觀的公民。
一、 瞭解世界是破除「22K魔咒」的第一步
所謂的「國際觀」定義其實並不複雜,能夠養成關注台灣以外事物與重要議題的習慣,並且經常嘗試思考解決的可能性(或與台灣的關連性)以及個人在其中可扮演的角色,這就已經是具備了「國際觀」。
我們所在的台灣的確特殊,無疑也有特殊的歷史文化與發展。但相對於整個世界,其實台灣還不夠特殊。台灣地小人稠,許多在台灣發生的問題反而可能要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才有解決的可能。
以教育而論,台灣的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並不相同,不僅要養成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更要養成善於觀察國際情勢、具備前瞻能力的公民。若能成功,不僅有利於個人,更有利於社會、國家。曾經有學生很嚴肅地問我「為什麼大學生必須要有國際觀?」,我回答他:「應該這麼說,其實沒有世界觀的確不會怎麼樣」。我並不是開玩笑,看看住在偏鄉地區的諸多老先生、老太太們就可以知道,這些長者絕大多數都不具備所謂的世界觀。對他們的生活是否造成什麼樣的困擾?答案很清楚,一點都不會。
不過答案當然不是到此為止。我這番話的背後刻意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也就是:年輕世代和老一輩的人難道真的可以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來相比較嗎?年輕世代還有大把的人生要過,要想在挑戰橫陳的未來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過精彩的生活,要想變得不一樣,那就必須提昇自己,那就不能不擁有國際觀。因為真正的挑戰其實並不是來自於生活周遭、或我們所處在的社會或國家裡,而是來自於全世界。要當個真正的公民,一定要認識世界,特別是台灣以外的世界。
舉個例子,社群以及新聞媒體關於大學生畢業領22K的諸多報導早就不是新鮮事。台灣的薪資十數年來沒有成長的事實也人盡皆知。每年六月即將步入社會的莘莘學子一定也有很高的比例對於低薪和難以蠡測的工作環境感到憂慮不已。然而恐怕沒有很多人(包括家長、社會大眾)願意花時間去理解背後的原因,反而沈溺在花很多口水來指責政府的無能。
毫無疑問的,當前台灣的整體環境對於青年人來說條件的確很惡劣。公私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不說,每一所學校大學部畢業生若以500人來算,平均每年至少有8萬名大學生畢業,即使只有其中50%選擇進入職場,人數也達4萬人。一起擠入本來機會就有限的職場當中,最後結果就是造成「劣幣逐良幣」效應,好的企業無法從眾多履歷上判斷人才素質;而好的人才則因為企業有「大學畢業生良莠不齊」、「少了你還有更多人在排隊等著工作」的印象而得不到相對應的高薪資,最終造成「22K」成為台灣社會永遠難以去除的魔咒。
這是事實。但我們要問:真的就沒辦法改變這一切了嗎?
這個時候如果有國際觀就可以凸顯出你的特殊性。也就是說若青年學子(特別是那些非本科領域的學生)能在進入大學初期就利用通識教育課程學習觀察世界的方式、更早一步擁有國際觀,清楚看到跟自己競爭的其實不是一起相處的周遭同儕、瞭解大學數目眾多並不見得是一切問題的根本、瞭解某些(例如經濟、人才流動、教育經費不足等)問題不是地域性而是全球性地發生、瞭解薪資的高低並不完全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所造成(反而更可能是因為自己訓練不足,讓企業無法以高薪錄取你)、瞭解反對調整大學學費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作為、瞭解其實自己的競爭對手根本是來自於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世代菁英…直到你產生清楚認知,那時結果就會不同。青年學子或者會更願意在大學期間努力強化自己,強迫自己走出所謂「舒適圈」(comfort zone),把自己鍛鍊成為一個可以和國際間各式各樣人競爭的人才,那個時候「22K魔咒」自然會成為歷史。
二、 培養國際觀的關鍵:獨立思考vs與時俱進的教學
國際觀的培養並沒有想像中難,但相對於學生本身的獨立思考能力,通識課程的授課教師與授課內容事實上可以發揮更大影響力。
曾經有這麼一次,我在校內餐廳聽到坐在我對面兩個學生的對話:
A:「你等一下要去上通識嗎?」
B:「喔,對啊~」。
A:「通識的老師如何?~~(接著一連串對話,略)」
B:「…喔,還蠻輕鬆的。到時候寫報告,分配下來一個人只要寫100個字…超好混的啊~~」
還沒聽完這對話,我已經忍不住開口詢問這兩個學生究竟修了什麼通識,得到的答案是跟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有關的科目名稱。我繼續詢問他們修課之後究竟有沒有任何收穫,他們靦覥地彼此對望,然後尷尬地回答「有收穫」。我笑了笑,不再追問。對我來說,之所以進行刺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想知道究竟大學生選修通識的動機為何(除了「被迫」這個選項之外);其二則是希望藉機自省,反省自己的課程是否給了學生這種「得過且過」的投機心態。
事實上回顧我在大學時代的「通識課程」學習過程,我的印象中老師們都非常忠於自己的專業,也認真授課。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幾乎都對自己、對學生無所要求。因為對自己無所要求,所以即使忠於專業,卻讓課程內容像化石一般地缺乏變化;因為對學生無所要求,所以他們放任學生輕蔑課程本身、甚至整個通識。學生上課時聊天睡覺不說(幸好當時還未有手機),有的甚至以長期蹺課來表達對枯燥課程的不滿。我一向不喜歡蹺課,但可惜的是,長達兩年的通識課程的確也沒在我心裡留下什麼樣的深刻印象,更別提對我畢業後的人生產生過任何影響。
從當前諸多學生的言行可以大體看出,當前的情況和過去比較其實並沒有太大改變。為什麼通識教育會淪落至此?即便有無數人高聲疾呼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仍沒能改變這樣的結果?就我的觀察,大環境(包括家庭、校園與社會教育過程)沒有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其一;授課教師沒能與時俱進,既要求自己也要求學生,無法讓課程發揮功效是其二;另外,每個領域對學生的要求不一,可能因為本科課程要求就嚴,導致學生希望僅藉由選修通識課程達到暫時性抒壓的目的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1
但,即便第一項與第三項原因都牢不可破,就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來看,若能讓課程內容同時兼顧知識性與趣味、刺激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與國際間其他國家的差異,懂得把自己的時間撥給一些更重要的、更寬廣的、甚至是全球性議題上,懂得利用層次分析法(level of analysis)去瓦解諸多繁複的現象,甚至透過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進行課堂討論來開闊自己的心胸和視野,那麼通識課程地位的提升和培養國際觀目標的達成就不是那麼困難。
誠如本文標題,通識教育具備多種功能與價值,其中一項正是引導那些剛剛邁入大學的青年學子認識世界,授課老師若能適切調整本身的授課內容,刺激學生思考與反省,培養出具有國際觀的世界公民這項目標應該不難達成。
1 根據訪談學生所得,特別是理工科系學生的上課與考試極為緊湊,幾乎沒有太多喘息空間。
張棋炘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