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是近三十年來大學教育極力推動,以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分析思辯、從而了解知識分子在現今社會與環境的聯動關係。有鑑於此,本校在民國81年即成立通識教育中心,負責推動相關課程的開設及教師的延聘。通識中心並在94年推出七「向度」的課程,就學生未來面對現代化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給予有系統的培養。
我在96-100年間擔任副教務長期間及103年2月接任教務長之後,每每與學生座談,總有學生對通識中心的課程提出建議,歸納這些建言不外乎選不到自己想學的課程或者「向度」的限制太多以及開課數不足等問題,然而也有同學反應,選了原來不想修的課,修了之後發現可以學到很多。這些建議均為歷屆中心主任所重視,對於同學所抱怨的事項積極思考應變對策,因而才有目前的課程再檢討之議。
去年八月林文源教授接任中心主任乙職後,承續歷屆主任的努力,持續進行課程重整與改革。中心的七「向度」課程實施已十幾年,期間年輕人的想法不斷改變,社會與環境也持續進步,如何調整、整合或修正通識課程,讓它更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並達到教育目的,更是這波通識課程調整的原動力。
在以理工起家隨後擴展到人文、生科、管理領域的清華大學,不可諱言的,由於大家已習慣在專業領域獲得肯定與成就,難免對其它領域的了解較為陌生,因此要在清華積極推動通識教育是有其難度的。然而,校內亦不乏有些教授及行政主管對通識教育的興革是有所期待的。近幾年來通識課程的調整在大學部的教育上是一個重大議題,如近一年來林文源主任所推動的「向度課程整合工作坊」,提供教授們對話的平台,讓教師們對通識教育中心的課程規劃有系統性及脈絡性的了解並形成共識,這對通識課程的調整即是一個積極有效的做法。
針對本校全面性推動通識教育改革,教務處給予強力的協助及實質的鼓勵,推出的方案如下:
一、各院專任教師開設及支援通識課程方案
(1)學分計算:針對各院教師支援通識課程之學分,第一次雙倍計,第二次1.5倍計(特殊狀況可專案申請雙倍計),第三次回歸正常。
(2)新規劃課程:關於構思新課程與邀請性的開課(包含退休教師)、協同授課等亦適用此一規劃。邀請性課程,擬考慮補助額外之6000元/月*6的研究生獎助金。
二、各院支援之服務性課程
針對各院所支援的服務性課程,在整體性考量下,該課程經過中心課程委員會通過後,可用原系所科號,加掛通識課號並列入通識學分。
三、鼓勵提出共同教學課程
為鼓勵教授開設跨領域課程,「教學師團」在開授新課前幾個學期可申請3*3(3學分3領域教師共同規劃及授課),三位教師全時在課堂,整合性跨領域課程對各不同領域的學生幫助相當大。原則上,提出共教課程之學分,第一次課程學分雙倍計,第二次1.5倍計,第三次回歸正常。學分數由同一門課程之授課教師依貢獻度分配。
四、精進教學經費補助
(1) 課程助教獎助學金:教務處每年補助通識課程助教獎助學金及工讀金。
(2) 提升教學環境:促進各系推動教學環境之改善,每案規劃專款約20~30萬(設備費)。
五、撰寫教科書
鼓勵教師撰寫教科書,本項鼓勵措施自103學年度起試行,補助研究生獎助學金,最長2年,2年總金額上限20萬元,經費逐年核撥,作為傳承教師專業領域,撰寫教科書對於保存教學經驗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年已經補助20本書的撰寫,第二年將視經費多寡再行決定。
未來教務處希望藉由達成各學院105學年度目標課程及配合資源支持,進一步尋求各院系所教師與課程的投入,由通識教育中心規劃及建立相關課群,以豐富通識課程並增進與各個專業間的連結,將清華通識教育課程領域更臻完整。
戴念華 教授
清華大學教務長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