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很……
  藝術教育的目的,並非在訓練技法的純熟的作者或著專業的藝術家。有別於一般藝術學院的教學時數。通識課程中的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是利用各種媒材使學生體驗【藝術】本身,讓創作和心靈活動藉著這樣的課程,得陶養其自身。當學生享受一堂自己盡情表現的課程後,既使是作品生澀,但絕對有深刻動人之處。這和藝術本身的寬闊與自由度相和。所以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開了許多和藝術創作課程。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討論到,遊戲和藝術有些類似點,說不定這正是一些教授覺得藝術課程像在遊戲的原因!遊戲和藝術創作一樣,會把所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境。如果觀眾無法體會這樣的情境,就會有看不懂的困擾,就算是寫實的作品也有延伸聯想的地方。

  我喜歡觀察學生創作時候的自在。因為遊戲和藝術一樣,遊戲是一種「想當然耳」make believe的勾當。越是有童心的人越容易投入。不只是想像力的開拓,讓作者能夠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找出自己創作的命題,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所以不論是哪一堂藝術課,老師都不會給題目!(除非是小朋友的勞作手工課) 一位了解創作的老師總會把最重要的思想活動留給學生。

  另外朱先生也提到藝術和遊戲一樣帶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這是為什麼我們對創作者所創造的世界感到好奇,只要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總會有一致性。因為藝術創作者有一定對其價值觀的認知!

  藝術和遊戲一樣,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有赤子之心,探索著世界。我在清華這樣的環境工作非常的幸運。因為我有機會常常接觸有著赤子之心並且追求真理的大人!但遊戲究竟只是雛形。藝術當然不只是在這個階段,能夠趁著年輕,學習藝術創作來思想人生重要的課題,或追溯重要的記憶,借以發揮情感與美感,多好的事啊!咱們敬敬朱光潛~

關於藝術課程
  我一直到了清華大學才知道有「操作性」藝術課程,藝術課程在我讀書的時候只有分材料,因為材料不同技術也會改變。比方說:素描,水彩,油畫,版畫。….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清華,創作課程就要叫做「操作性藝術課程」-意思是:那是一個實驗課,只是操作一下下的課,幾乎同時意味著實驗該有的容錯精神,實驗畢竟不能完全控制啊。學習時數兩小時也只能有一個學分,和小時候美勞課要借去上國語的地位差不多,奇怪的是「藝術史」或「美學」,不會被這樣對待,因為用到文字學習的學問通常比較厲害:但沒有創作,藝術史要研究啥呢? 簡單的說,一般的人不是高估就是低估藝術創作教育,對一個年輕學子的重要,不可諱言,多半是低估!

  在這樣的課程中較被使用到圖像、感受和直覺,多少平衡了極度重識邏輯、語言和數據的教育系統。有教授說:藝術創作課程的知識密度太低,但實際上恐怕是他自己大腦中對藝術體認的知識密度太低,以致於創作課程只關不開,但學生的需要卻不曾減少。幾乎每個教創作的老師都要面對教室滿載的狀況!

內心戲
  藝術創作的課堂中常常有內心戲活脫脫的展現出來,這和創作者的單純認真有關係,我教過不同學校的創作課程,每一個學校都會有不一樣的風格,清華的學生遇強則強,要混也不是不可能。老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一陣子我會要求同學寫下反思寫作,和創作手札的意思差不多,把頭腦的思緒紀錄下來,並且加以分析反思。上學期我創作專題的題目叫做: [尋找一個心中的寶石]—哈利波特的儲思盆。

  儲思盆(英文:Pensieve)是一個雕刻著神秘記號的石盆,可以透過它看到別人的記憶。巫師或女巫可以將自己的記憶吸取出來,特別在大腦被大量訊息充斥時用來解除壓力。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儲思盆看到別人的記憶。盆中的世界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看記憶,有一點像在看電影。進入儲思盆裡的人必須跟著主角(提供記憶的人的年輕分身)走,而進入儲思盆的人可以看見主角已經忘了,或不留意的東西。

  這個引言讓學生只能不假外求,搜索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因為有一陣子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漂亮的圖案。會上網搜尋歐陸的藝術創作圖像,再偷偷修改成自己的作品,不過若我請他們先寫一段跟自己有關係的故事。就能誘發他們以自己的故事創作。另外期末時我會單獨和每一位同學面試,討論他們的作品,有人因為這樣來修我的課,以為老師會算命。殊不知是因為自己的作品表達了他們內心誠實的自己。

有故事的人
  教學現場中常常見到很獨特的靈魂 ,當然也常常遇到需要被理解的聲音!

  曾經有學生在我的雕塑課,要求用水泥當基座,說要用鐵絲做一個女人。我直接問她:妳有沒有催吐?小女生忽然眼眶就紅了,她說:連爸爸媽媽都沒有發現,她在43公斤交到男朋友,所以她不可以超過43公斤。北一女畢業的女孩,為著愛情與體重煩惱不已。我請她做一個愛,什麼是愛?…..

  一位生科系的學生,沒有發育,連喉結也沒有長,期末時我問他為何沒有去看醫生?他說他很懶啊!把他的作品攤開是一幅經過轉印的葉脈標本的蝕刻版,我告訴他做這麼繁瑣作品的人一定不懶啊!大男孩哭到沒有聲音。他說他會很快就死掉~我告訴他會處理生命的生命。應該要勇敢!後來再見到他已經長出喉結也變高了!

  藝術創作雖然是很私人的事,但它仍有一種社會性。所以我們看見作品的呈現後對自身和他人的影響。在一個綜合大學中,有這樣的課程,表示這個時代,已經逐漸願意重視個體的發展,大學教育中願意教導學生表情達意,允許一個人成為他們自己。學習藝術會讓人越長越像自己的本質,學校願意讓學生體察美感,並且藉著創作的過程與介面,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與巧思,藝術創作在通識教育中代表的是一種視野。教育的價值觀。更是一種全人教育的探索。領人更加認識自己心之所嚮!

林甫珊老師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視覺藝術企劃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