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上天賜給人類身心靈最好的禮物;音樂的歷史教導我們美好生活的需求。它是抽象的藝術,須用耳朵去聆賞、用心靈去體會、用情感去接受。歐洲古典音樂四百多年來的音樂遺產,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活;每個音樂家的經典劇作,就如一部部精采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魅力;用不同的旋律、音符編織美妙的音樂與聽眾搭起交心的橋樑。音樂不只是演藝且是一種精神食糧,能使人們創造出更崇高的理想世界,不論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對音樂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音樂課程提供了大學音樂系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更能提昇非音樂系學生的人文素質涵養,帶動社會的藝術風氣。但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之下,培養了音樂”專業”人才,即音樂班、音樂系之學生,但卻忽略了欣賞音樂人口的養成,即非音樂系學生欣賞美感鑑賞音樂的能力培養。我在充滿音樂王國的十多年時光,對德國人民文化涵養有特別的感觸;在各式各樣的音樂會中,聽眾不侷限在音樂專業學生。在歐洲,音樂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音樂與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會去欣賞音樂會、觀賞歌劇,且都以很正式的衣著參與,我想這也是對音樂家的尊重及對音樂文化價值推崇的基本表現;反觀,在台灣有一種特別的現象,通常會去聽音樂會的都是音樂系學生,甚至是只聽自己主修樂器的音樂會;是侷限在少數人口上的。而且,德國民眾對音樂都有一定深度的認知,他們可以跟你討論如莫札特歌劇、某某作曲家等等,覺得他們都比音樂系專科的學生對整個音樂歷史及其文化背景了解更多。德國人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人文藝術涵養跟學校教育很有關係,在中學教育裡就很注重人文藝術的紮根。在台灣因為升學壓力及強調專業知識的導向之下,常忽略了人文關懷與心靈成長;如能在專業領域與人文關懷的人格教育互相扶持之下,將能創造更優質的生活。

教學方法

  台灣在升學主義的主導下,在中學時期的音樂課程經常被忽視;然而,大學的音樂通識課程乃是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前擁有組織系統的音樂教育最後的機會,如何教學來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將其納入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1) 「熟悉」是進一步認識音樂的好工具
就像到熟悉的地方、遇見熟悉的人會讓人有特別的親切感。在音樂上從熟悉的旋律、音樂出發,找到與生活中的接觸面,能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親近感。其實古典音樂無所不在,充斥在生活中;電視廣告、電影配樂、手機鈴聲、書店等等;舉個最常聽的例子: 你可知每天我們都在聽樂聖貝多芬的音樂,那可是貝多芬獻給他心儀女子的歌曲Für Elise《給愛麗絲》,這原稿是在她的書中發現的,而我們熟知的這首台灣「垃圾車音樂」並不是此曲完整的風貌。
從小到大我們的大腦無形中也都自然而然地記住些旋律,有意識的感知聽覺的感受,但很可惜通常我們並沒有去了解其由來,去思考音樂家的創作意涵及其文化歷史背景,甚至常連作者、曲名都不清楚。一首曲子在了解其創作背景後再次去聆聽,將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跟省思,能讓學生特別有感觸。所以從這個層面著手,能拉近學生與古典音樂的距離。

(2) 音樂歷史、音樂理論跟音樂作品密切結合
說到音樂史或音樂理論常會給人深澀難懂的印象,以深入淺出、潛移默化地方式表達出來,讓喜愛音樂的同學更著迷,讓又愛又怕的學生產生興趣,踏入音樂之門。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讓非音樂科系的學生都能夠理解,使用太高深複雜的理論會遏阻學生學習的樂趣。課堂中特別重要的是跟音樂作品做密切結合,把音樂史跟理論帶領到曲中,讓學生見證到音樂家如何把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在作品裡。

(3) 與故事劇情、風情景物、圖像藝術做結合
常聽到一個問題: 古典音樂聽不懂,不知道如何聽一首曲子或是在聽曲子時要聽什麼?
音樂可以跟風情景物結合,這樣可以深入其境, 很有畫面感,好像置身其中;此外,有很多音樂作品是有故事內容的,要跟學生詳細的介紹音樂家如何用音符去敘述一個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了解音樂作品的意涵。
也有作品是在敘述音樂家自己的心路歷程;如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整個創作過程貝多芬經歷了對音樂家最殘酷的打擊-失去聽覺,貝多芬把他痛苦備受折磨的人格都注入在他的音樂中,這當中又如何去戰勝這殘酷的事實,甚至在最後全聾的狀態下寫下了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史無前例的加入人聲的創舉),當學生們知道他的心路歷程聆聽其音樂作品,都特別有感觸且確實受到相關啟發。有學生就分享到:本來自己處在一個很低潮的時期,在課堂中認識了貝多芬的音樂了解他的歷程對他有很大的鼓舞,讓他重新站起來面對自己的人生。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音樂看不見抓不到,如果不是很常接觸古典音樂,剛開始會有模糊或不知所措的感覺,此時在聽音樂時有個”依據、脈絡”可循,對學生是一大幫手且對音樂的理解會更上層樓。

(4) 實務經驗分享與現場演奏
除了在課堂中介紹音樂家、音樂作品、文化背景;自己身為音樂人,在課堂中分享歐洲音樂學習經驗、演奏實務經驗及當代歐洲音樂相關的各種百態,特別能引起學生共鳴與回響。課堂中除了配合影音資料,加上現場演奏親自示範可使整個課程更活潑,也特別能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5) 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活動
課堂中介紹音樂會活動,鼓勵學生在課餘之時也能親自去感受現場音樂會的風貌及音樂家的風采,這可是跟平常聽影音資料是不同的感覺。重要的是去聽音樂會之前要跟學生做充足的說明,曲目及演奏家的介紹、音樂會的特色,使學生在音樂會中有更多的了解與感動。

  教學方法主導了學生對這門藝術課程的動向: 熟識的音樂 → 領會音樂之美 → 感動 → 興趣 → 生活化/通識化
從生活中熟識的音樂開始,慢慢領會音樂之美,受到感動產生興趣,聽音樂像談戀愛一樣,讓學生去「愛」上它,進而將其納入生活的一部份,達成生活音樂化,音樂生活化的境界,這即是音樂教育通識化的目標。

洪幗襄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師
德國歌劇院大樂團Kaiserslautern第一提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