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因緣際會之下,透過賀陳校長、林昭安主任的大力支持,馬偕醫院與清大共同開立醫療志工實踐課程,由於期待這堂課程是開放全院同學選修,便將課程由通識中心開設,十年來,透過歷任主任之指導協助,及課委會指導下調整課綱,期待同學們能透過實作課程將助人的經驗、觀察之所得與課程目標學習結合。
曾經在醫院的志願服務與大專院校的合作經驗中,以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的角色和學校合作服務學習課程,學校教師安排同學到醫院進行服務,醫院負責服務單位之安排及服務督導的部份,因為服務學習課程幾乎是由科系辦理,列為必修課,同學不得不修,心態及期待不夠積極,同學的服務動機普遍不高、參與程度不佳;又或是服務學習的要求時數通常較短,同學無法累積服務經驗及心得,變成來匆匆去匆匆的快閃志工,對於同學及機構、受服務對象三方面都是一大考驗。
醫療志工實踐有幸成為通識選修課程,讓真正有心參與醫院志工服務的同學參與課程,機構督導擔任教師,透過完整的課程規劃,讓同學在醫療實務面以志工的角色參與融入,經常聽到同學們表示因為上大學時沒有機會選讀醫學院,藉此機會一窺醫療從業人員的工作性質及環境,彌補心中的缺憾,甚至有些同學因此發現未來的職業夢想,及時修正職涯規劃,也有同學透過課程學習到對於生命的重視,在急診室當中見證了生命的起落,因為看到意外、疾病的發生,提醒了同學健康的重要性,家庭親情的可貴等等,在此將同學們的回饋心得整理如下:
一、 了解病人及家屬之就醫需求及培養同理心:透過門診、急診及住院三種就醫型態,了解病人及家屬之就醫需求及心情調適,體會感受生病對個人、家庭的影響。
二、 觀察醫療環境:雖然志工不是醫院的從業人員,也不是專業人員,但是透過志工服務的過程,參與醫療運作的部分,同學們將自己所學的科學等專業知識,與醫療環境的觀察結合,發展科技生活化的知能合一。
三、 助人行為的落實:修課的同學當中,有大約1/2~1/3的同學沒有志工經驗,藉由修課的機會,體驗助人經驗及醫院志工角色,同學們的回饋是助人變成舉手之勞及生活態度的一部分。
四、 體察人是群體生活的一份子:現今科技化社會人我關係薄弱,在醫院實習過程中,同學們了解與他人連結的重要性,包括實習時其他資深志工的協助與合作,每個人生病時都需要家人、朋友的關懷與他人的協助,這些都不是依靠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可以達成的。
五、 促進自我了解及自我挑戰:在面對門診、急診及兒科病患家屬的互動中,促進同學省思了解自己,學習面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自處之道,面對不同年齡國籍的族群,挑戰自己的因應能力及包容性。
雖然醫療志工實踐課程不是所謂的營養學分,同學們仍需付出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參與,而非被動的接受課堂上給予的知識。「主動積極的態度」是這門課程很強調的重點,因為惟有主動積極的態度,方能把握參與學習與服務的機會,而「願意與他人互動」是另一個重點,由於醫院當中「人」是很重要的主體,服務的對象是病人、家屬,需透過溝通了解需求,提供服務,另外,志工在醫院接觸的對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行政人員等,團隊間需彼此溝通互動合作。因此,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加上抱持願意與他人互動的心態,參與醫療志工實踐課程,相信同學們都能有很好的學習與收穫,而受服務的病人與家屬也因此受益。
在組織架構醫療志工實踐課程時,一方面需考量醫院需求、醫院長期志工人力配置,另一方面需針對同學學習需求,考量服務特性、設定可達成之服務/學習目標及服務內容,也就是同時考量兼顧機構之利益及同學之學習權益,規劃實習。事實上,許多醫療機構在面對學生志工時,若主要以機構需求人力角度之思考安排學生志工人力,對同學之訓練及保護方式有時略顯不足,例如:是否提供醫院志工職前訓練、是否搭配安排長期志工帶領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同學之學習及志工服務之品質。以服務學習課程而言,建議應盡量降低對機構之衝擊(包括工作人力之負擔、服務對象之困擾等),與機構合作討論,可朝向提升機構服務品質之方向規劃,並安排機構之職前訓練、搭配機構原有志工,均等安排同學之服務參與機會,如此,課程方能持續進行,而非只是曇花一現;在此提供以上建議,作為其他規劃機構內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蔡幸芬老師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師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社會服務組社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