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鼓勵學生要跨領域學習,因為它能讓同學們有機會學到不同的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若是老師的教學也能夠跨領域,那一定會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會改變老師的思考方式。

  鼓勵老師們開授通識課程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家都知道教通識課程要遠比教專業課程難許多。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因為自己的專業而被延聘至學校,因此在初期都是全力投入專業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但是這樣的職涯發展讓大多數老師們失去了接觸其他領域的機會,成為了真正的專家!當我們一再呼籲學生們要跨領域學習的同時,老師們似乎正背其道而行。我想開授通識課程或許可以改變這樣的必然性,但是教學如何跨領域呢?

  我想大多數老師在準備通識課程的時候,都是盡可能的將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用一般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講授,這當然是很重要的,我自己過去幾年也都是以此原則來備課與授課。但是從我過去的兩個經驗讓我逐漸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有幾位領域非常不同的老師來「共授」一門課,讓老師們的教學本身也變成跨領域的學習呢?

  第一個經驗是我曾經參加過幾次的高中學術列車演講,由於每次都會刻意安排3-4位不同領域的老師跟高中生分享研究心得,因此也讓我得以有機會聽到不同學系老師們的精彩研究,往往在這些非自己領域的演講中,我看到了與本身所學相似與相異之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提問時往往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因為他們將不同領域的演講內容當下進行了整合。

  第二個經驗是我曾經參加清華學院李天健老師所舉辦的「跨科際對談系列-選擇四面」活動,這是由當時的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老師主持,邀請包括我在內的四位不同領域老師(認知神經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來談「選擇」這個議題。在那次的對談中,除了讓我聽到不同專業訓練的老師對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之外,更有趣的是,不同老師在回覆同學提問時的意見交鋒,這樣的思辯過程提升了對議題探索的廣度與深度。

  我想像中的「跨領域共授課程」是一門經過設計的課程,無論由幾位老師共授,在內容的選擇上,都應該設法找到那些可以引發不同學科背景學生討論的主題。對學生來說,可以在同一間教室內聽到不同老師對一個主題分享心得並進行意見交流,這件事本身就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可以聽到自己相同領域的老師如何回應其他領域老師的提問,藉由聆聽老師們的「跨領域對答」,可以深思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而培養尊重多元與批判思考的態度。

  這樣的共授課程其實遠比自己一人獨立開課要難上許多,除了必須整學期全程參與之外,每次的主題都必須經過事前的討論,課堂的引導發問更是一大挑戰。或許在實施的初期,可以考慮先邀請其他領域的幾位老師來自己的課堂上進行1-2次的「多方對談」,培養默契,等大家都漸漸熟悉後,再正式共授一門課。

  改變與創新是唯一可以讓自己適應環境快速變遷的方式,教學相長才能讓老師永遠保持教學的熱情。我覺得跨領域教學對老師自我成長的重要性,正是鼓勵老師們參與通識教學的最大動力,也是對學生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