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沈君山院長組織「人文學概論」、 「社會科學概論」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一路的發展,有好幾個重要的里程碑,而每個里程碑都是所有同仁投注了大量心血的成果。1975年算是萌芽期,沈君山教授擔任理學院院長時,深深感覺到需要組織和發展一些有特色、有深度、有內涵的選修課程。於是他在1975年邀請了國內在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領域名重一時的教授,來清華大學開課。連續兩、三年以後,變成新竹地區的盛事,課程漸漸成熟了,沈院長就組織這些開課的老師,寫成教科書,在1979年出版了《人文學概論》和《社會科學概論》,這兩本書成為當時大學非常重要、非常廣為採用的通識教育教材。
設立共同學科
到了1982年的時候,當時學校裡有一種氣氛,覺得通識教育是教學開課,應該是個教學單位、歸屬於一個學院,而不是在教務處的行政體系下。當時的理學院長劉兆玄院長,就邀請陳華教授組織共同學科,擔任召集人,並與另外一位負責國父思想的洪泉湖老師,共同負責通識課程。這時清華的共同學科已經歸屬到理學院。這樣的安排,在全台灣的大學來講是非常特別的。而且在那個時候,清大也展開「中國通史」改革,並且進行實驗計畫,把一般性的中國通史課程內容,整理分類為中國史、西洋史,以及歷史專題課程。
人文社會學院成立,改進通識課程
到了1984年,清華正式成立人文社會學院。在沈君山教授組織「人文學概論」與「社會科學概論」課程並且出書以後,當時的毛高文校長覺得,清華大學正式成立人文社會學術教學單位的條件比較成熟了。同時,教育部也委託李亦園教授以及劉源俊教授等人,組織大學通識教育改進小組,展開相關研究。而人文社會學院在1984年成立,李亦園教授擔任創院院長,共同學科就改隸到人社院,成為正式的系級教學單位。李亦園院長很積極地推動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進,當時就規畫文化社會與宗教、歷史文化與思想、科學與認知、生命科學、藝術、音樂、宗教、邏輯等等課程。1986年的課程已經分類為人文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與哲學。
共同學科改名為「通識教育中心」
到了1987年,在教育部的委託之下,李亦園院長以及當時的宋文里主任,召開了全國第一屆大學通識教育的研討會,後來並出版了研討會的論文集。從這時候開始,同仁們就開始研議,我們應該來正名。因為所謂共同學科,是教育部官方管控下,一種思想、意識型態控制味道很強的稱呼,但是清華大學很早就很自主地去開發一些大學生應該要有的知識、應該要瞭解的事情、應該要拓展的知識視野。基於這樣的通識教育理念,在1989年宋文里主任時期,草擬了一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發展規劃草案,將組織正名,學校方面也通過了校務會議,改名為通識教育中心,在全國來講是一項創舉。
通識教育中心成立以後,清華大學對於提升通識教育課程的腳步不曾稍歇,教育部也委託沈君山教授作一些通識教育學院的計畫。在1993年的時候,沈君山與同仁們完成了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發展之藍圖,並做組織與課程的規劃。
規劃通識教育發展之藍圖
另外一方面,全國漸漸地關切通識教育。教育部的政策也作了一些修改,通識之前是2∼3學分,這時變成了8學分,也就是說大學有了多一點彈性發展自己的通識課程。1992年王俊秀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成立,94年由我們舉辦國際研討會,並創刊通識教育學會的刊物《通識教育季刊》。我們前校長陳文村校長,在教育部科技顧問室主任的任職內,非常支持通識教育,提供了很多的資源。同時,我們持續進行課程改革,包括把原來大家認為是意識型態的課程,轉換成非常具有政治知識基礎的課程「中國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A」,主要是講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中國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B」,主要談的是國家發展問題。
共同教育委員會成立之後
1994年大學法修法,教育部鬆綁了大學課程,使得各大學可以真正自主規劃相關的課程。清華大學於1995年創立了共同教育委員會,為全國首創。共同教育委員會是負責全校性共同課程的學院級單位,包含通識教育中心、體育室、軍訓室、藝術中心等等,都在共同教育委員會之下;第一任的主任委員是萬其超教授,萬主委積極地召開非常多的會議,不斷討論該如何改進共同必修科目與通識課程,而那時候所依據的藍本就是之前沈君山校長所規劃的通識教育藍圖。我們把大一國文改成文化經典,中國通史從四學分改成兩學分的歷史思維,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從必修四學分,轉化為法政類的通識選修課程。另外我們也在這時期設定跨領域選課規定,例如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必須要修四學分的自然科學課程,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生至少要修四學分的社會科學領域以及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在這樣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不斷思考怎麼讓通識課程架構更為嚴謹,對學生更有幫助,更能導引他們選修適合的課程。
推行通識核心向度及通識選修制度
從2000年開始,我們透過教育部的補助計畫「邁向全方位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系統計畫」,提升大學的基礎課程,規劃的不是零散的科目,而是一套有系統的課程,也就是現在核心通識課程的幾個向度與課程架構的藍圖。同時,不只是規劃藍圖,也實質地發展課程的內容,並定期地討論這些核心課程的內涵,應該包含哪些知識領域。2005年,經過了四年的持續討論,在沈宗瑞教授擔任通識中心主任的時候,開始試行五個向度的核心通識制度,這其實牽涉非常多的協調、溝通,才能夠做好。那時教育部沒有任何規定,完全是我們自主發展出我們要走的方向。試行之後,也不斷自我檢討,並在2006年開始正式實施七個向度的課程。
挑戰與展望
從2000年後教育部逐漸重視通識教育,提供許多相關補助計畫的機會,當時各大學積極以集體力量參與及運用教育部資源,清華則偏向教師個人參與,這也許是值得思考之處。因清華文化中,教師皆為獨立的個體,欲結合眾力執行課程計畫,尚需先經過一番組織與配合。但其實核心通識課程的規劃當初也是透過集體合作執行教育部計畫的成果。因此,於如今面臨五年五百億等資源縮減之際,如何集結老師們的力量,更積極地運用相關資源,發展具有課程政策意涵的計畫,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