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11月,承黃能揚老師推介,我通過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的試講試教後,從103年2月進入本校兼任,擔任的是黃老師留下來的「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課程(課號GE113500)。

  清華的學生都很優秀,而且都很誠實。開學第一次上課,我都會詢問同學修課原因,很多同學會說:「因為要湊學分」,「因為要填時段」。也有幾位是真的對傳播媒體有興趣的同學,希望能了解一下業界的實務狀況。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大概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我就以林文源教授在「通識二三事」的專欄「重拾對知識與世界的熱情:對通識教育的自我期許」一文中「對通識的期望」的4點挑戰,來分享我有限的經驗。

1、面對程度不一、多科系學生的難題/資源:「稀釋的知識 vs 知識承載度」是面對專業主義時,通識的基本議題,我們必須思索不同科系要如何共學?如何讓此「非專業」、「多領域學生共學」難題成為資源與更廣大的目標?

對於不同科系要如何共學,我的做法是,先了解各科系的基本語言,以各該系同學的基礎學科為溝通橋梁,儘量講他們聽得懂的話。但被「稀釋的知識」確實是個問題,在我的課堂回饋問卷中,就有同學很明白地指出:「老師的東西講得太淺了」,遇到這樣的反應,我通常會利用課間 / 課後的時間,或是以電子郵件的方式來向同學說明未能在課堂上講足的部分,希望儘可能解答同學提出的問題。

2、非技術取向的問題/挑戰:「休閒課程 vs 非技術學習的課程理念、設計與要求」,在多元課程設計中,更為自覺為何與如何參訪、看影片、作報告?

我的做法是,在開學的第二次上課,就安排至少一小時的時間,向同學們簡報如何做報告。由於網路科技的發達,現在同學們做報告,很多都是上網抄襲,我會在這門課上課時,先向同學們講解如何做好簡報,以及在學術倫理上如何區隔「抄襲」與「引用」,並將「MLA論文寫作規範」一書作為本課程指定參考書籍,另印製本校「清華中文學報」論文撰稿格式(http://www.cl.nthu.edu.tw/ezfiles/278/1278/attach/33/pta_30032_5621278_52256.pdf)發給同學參考,希望能讓同學從基礎打好,為培養學術研究能力做準備。

在參訪安排中,以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為例,本課程安排參訪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行前二周即先公布參訪地點,並請同學自行上網先對公共電視有基本了解;在行前一周請同學提出對公共電視的提問,彙整後提出,在導引同學實際參訪公共電視時,再儘量結合同學的年齡與家庭背景來解說電視台的各分工。

3、多元知識風格的門檻:「營養學分 vs 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是常見將通識化約為簡單的誤解,若為了「通」而不單向灌輸,為培育涵養與體會而不強要求特定能力,則必須更積極思考學習本身希望學生學到什麼、要如何教?

在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時,同學們曾經直言:「老師你講的東西google都找得到」,我因此修正了我的教學方式,只要是教科書上能學得到的東西,我儘量讓同學自己上網找,並做成簡報,向全班同學報告;我在同學作完簡報後,再就剪報內容給予評論;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課程,我再修正教學方式,要求同學在每星期三上傳報告至本校iLMS,並請所有同學在星期四讀過報告,星期五上課報告後,每組同學要推派一人就該組報告內容,提出問題或心得感想,讓負責報告的同學從資料的蒐集過程學習知識與資訊,讓聽取報告的同學不會只有枯坐在台下邊聽邊打瞌睡,如果遇到對於報告的內容有疑問或是爭辯,我再從旁提出我的看法供同學參考。實施的成果,同學們的反應都很正面。

4、多元知識/價值的挑戰:「多專業的混亂 vs 多向度連結/跨領域合作」,通識的跨領域場域必然牽涉更多價值與判准,必須思考不同知識背景與價值如何進出通識課堂?面對這些價值與衝突如何知行合一?通識如何實現為一生涵養而非學期學習與學分?

我在這個命題的教學經驗,可從邀請來賓演講來談。102學年度第二學期,我邀請給我報報的創辦人馮光遠來校演講;103學年度第一學期,我邀請大塊出版社的郝明義董事長來校演講。他們作為深入參與社會議題的資深媒體人,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上,給同學一些啟發。以郝明義董事長來校演講為例,我要求同學至少要在演講前一周提出書面問題,透過秘書轉交郝董事長,不但能凝聚同學專心聽講,避免走馬看花式的看熱鬧,也讓演講者驚艷於同學們提問的用心與深入準備,同時演講後也將郝明義先生致贈的出版品,捐贈給通識教育中心,增加更多同學的閱讀機會。103學年度的第二學期,我希望能換個方向,邀請藝人來校演講,讓媒體影響與社會問題,不再只是同學們刻板印象中的「媒體=新聞=政治=好吵」

結語

  我的教學經驗並不豐富,很感謝同學們在修課過程中,很直接地給我很多很好的想法,讓我能夠逐漸摸索出與同學互動的模式。歸納來說,就是預作準備、開放討論、引導思考、鼓勵參與這幾個大的方向。看到同學們期末的回饋,讓我充分體認到尚書「斅學半」,與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的意義。我從同學獲得的,遠比我教給同學的還要多更多。

  附筆一提的是我的課程教學助理,電機工程研究所碩二的蕭淑真同學,優秀而細心的課程教學助理提醒了我很多不足的地方,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課程,如果能讓修課同學覺得滿意,都要歸功於她認真而細心的課前準備。

  到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來兼任,是我人生中美麗的意外,也是我履歷中最光榮的一個篇章,我願繼續貢獻我淺薄的經驗,希望能讓修課的同學在每學期的課程中,有一點小小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