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題:領域先被分割,而需要跨

  當前大學教育體制以系所分立為基礎,教師以專業領域自我定位,而學生以完成專業要求為目標。

二、現象:被分割的領域與問題

  領域分工預設了能夠共通交流的基礎。然而,當前現在的高等教育體制與現實,已經失去這樣的基礎。

  各種專業訓練,給學生許多套裝知識與課程,做為研究的方法與工具,但缺乏提供與這些專業知識相關的動機、感受力與價值評判能力。這造成幾種問題:

  首先,各專業為學生作了許多準備與考核(課程、考試、學歷),但學生卻誤以為這些準備就是目的。整個大學學習過程,多數學生只在乎如何完成要求,卻忘了最根本的追求知識的目的。學了這一切,反而不知何起步探索自己的生涯。甚至,很可能只是認為自己在完成學分與取得學歷,忘了自己正在追求知識。

  其次,我們教導知識中的世界,然而,學生需要的是面對世界的知識。我們為準備從事研究的學生提供許多套裝知識,但卻忽略這些知識如何與現實結合。在這些課程中,從事研究的學生遠離研究的目的;而不從事研究的學生看不到他/她們的未來。

  最後,甚至是對於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只能由專業知識吸收到理論、工具與方法,卻缺乏對現實的感受力,無法學習多元價值與判斷。如此,其知識很難連結到具體社會需求與在地處境。在當前知識創造、傳播與應用的變化異常快速的世界,這樣的知識,從被教導的時刻起,就已經落後時代了。

  簡言之,把專業、知識與生活分割,把現實切割為理論、現象與案例,使學生失去體驗完整現實的機會。最後,大學只有專業藩籬,只有應付考試與畢業的理論與知識,但沒有具體問題、知識價值與生涯展望。因此大學培養各種專業系所的學生,培養擁有各種職業技能的學生,但較難培養正視自身處境,以專業驅動社會創新與轉變世界的學生。

三、可能性:可能的解決方向

  面對這些危機,通識、跨領域學習都是可能的解套方向。在學習層面,根本問題在於專業領域區隔、失去目標的套裝知識,與抽離具體情境的學習。儘管一定的基礎訓練是必要的,但是,在這些基礎訓練之外,或許我們可以融入幾種改變的嘗試:

一、跨領域嘗試:各種專業有其預設、特定視野,與侷限。一個根本想法轉變是,我們的專業是希望提供豐富學生知識、技能與生命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全部。從消極面來說,我們必須更警覺面對生命、人生與現實世界的豐富與多樣變化,各自專業必然有所不足,因此,我們必須嘗試降低專業本位心態,理解其他專業視野;從積極面來說,我們必須走出專業的象牙塔,嘗試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帶領學生體驗不同領域碰撞與結合,發展新可能性。

二、問題導向與解決的嘗試:在所有專業訓練中,往往只提供為完成訓練所設定的「習題」,而非真正在現實變化中會遇上的問題。然而,知識是為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以及創造更好的世界。高度抽象化的套裝知識與課程,只是更有效率地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習題只是過程,它們本身不應變成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嘗試將現實問題、具體情境帶回課堂;或是將知識帶進世界,將各種已經被高度抽象化、套裝化的知識與習題定位在具體脈絡中,與實際人事物結合,提供知識的現實感與具體問題意識。只有這樣,學生習得的才是朝向未來的知識,而非歷史的殘骸。

三、行動導向的嘗試:所有知識都是源自具體現實行動中的經驗累積與成果。知識成為必選修課程與學分數,教師成為填鴨人與裁判。學生失去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失去行動的試誤與摸索過程、失去解決問題的真實體驗與投入。然而,為了消化不斷累積的套裝知識,學生忙於吞嚥與應付,失去探索知識與行動的機會與動力。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知識與現實世界碰撞產生的懷疑、理想、熱情、焦慮或挫折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對課業壓力與壓縮學習的焦慮、懷疑與挫折。這樣只能教導出能在限定範圍內解題、能發表的研究者,卻不能培養具有感受力、能發現問題、有動力解決問題的行動與探究者。這樣的學術是蒼白、無力,與世界脫節的。如此環境與過程培養出的學生,儘管可能有專業學識,卻無力面對自身生涯困境與抉擇、社會處境與變遷,人生價值與判斷。甚至,缺乏現實感受力的研究者,也降低知識創新的可能性。

  這些嘗試,希望能讓學生以專業的基礎,走出課堂、走出專業侷限、走出被設定的習題,而走向真實世界,追求知識與人生。

四、挑戰:對通識的期望

  在這些反省下,或許可以將當前通識面對的難題,轉為另一種期望與努力方向:

1、面對程度不一、多科系學生的難題/資源:「稀釋的知識 vs 知識承載度」是面對專業主義時,通識的基本議題,我們必須思索不同科系要如何共學?如何讓此「非專業」、「多領域學生共學」難題成為資源與更廣大的目標?

2、非技術取向的問題/挑戰:「休閒課程 vs 非技術學習的課程理念、設計與要求」,在多元課程設計中,更為自覺為何與如何參訪、看影片、作報告?

3、多元知識風格的門檻:「營養學分 vs 課程設技與教學技巧」是常見將通識化約為簡單的誤解,若為了「通」而不單向灌輸,為培育涵養與體會而不強要求特定能力,則必須更積極思考學習本身希望學生學到什麼、要如何教?

4、多元知識/價值的挑戰:「多專業的混亂 vs 多向度連結/跨領域合作」,通識的跨領域場域必然牽涉更多價值與判准,必須思考不同知識背景與價值如何進出通識課堂?面對這些價值與衝突如何知行合一?通識如何實現為一生涵養而非學期學習與學分?

  簡單地說,期望通識如何由負面定義的「非專業」,正面轉化為成為專業的對話(跨領域合作)、加值(觸類旁通)與開拓前景(面對未來問題)的生涯發展基礎、價值與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