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大學教育圖像是「專業+通識」,這是從大學培育的角度所見到的圖像,其核心問題是「大學應該培育甚麼樣的人才」。清大各系所專業培育向來重視基礎知識,通識課程也建置了七向度核心通識,其背後假定的人才條件是某些特定的知識或能力,而大學的任務就是造就這些特定的知識或能力。

但從年輕人的發展需求來思考,我們會看到另一種大學教育圖像:「探索+實踐」。年輕人需要知道他是誰,需要對未來有方向感,需要主動開創人生道路的行動能量。這些年教育現場逐漸強調解決問題、創新創業等等,正是這種圖像的具體面貌。

上述兩種圖像,前者著眼於知識與能力,後者關切的是意義與方向,對於大學教育的思考,這兩種圖像缺一不可。過去的單維度圖像「專業+通識」,不足以應對新世代年輕人的真實需求,也不足以使大學在巨大的社會變動中,開創引領時代的角色定位。「專業+通識」必須與「探索+實踐」結合一起,前者為橫,後者做縱,提供年輕人豐富的探索與實踐空間,藉以整合相關專業與通識學習。

依據上圖,各系所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需進行兩階段的整合。第一階段整合是在一二年級,整合為有助於年輕人在大學前半段探索旨趣,發展關切的問題與思考,逐步引導年輕人培育實踐能量,使其得以在大學後半段期間,展開實踐行動,釐清人生方向。

清大各科系多在三年級開設有專題研究,鼓勵年輕人進行實作。遺憾的是,多數學生大三之前缺乏豐富的探索空間,在參與專題研究時,少出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遑論清楚的問題意識。

理想的專題研究,不只是完成一項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這項成果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社會樣貌。它理當包含實作與界定問題這兩個面向,它要訓練的是能夠界定問題與解決問題的人才。當然,如此定位的專題研究,也就不只是一門課了,它應當扮演一種整體性學習的整合機制,整合三四年級的專業與通識學習,並且發展具有整合性的人生圖像,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安排最合適的選擇。

在「專業+通識」這個傳統維度上,加上「探索+實踐」這個維度,為大學四年設定了兩階段的學習目標。一、二年級前半段的學習目標,是將各種學習經驗,包括課堂、社團、活動等等,透過探索的歷程,整合為清晰的學習圖像;後半段三、四年級的學習目標,則是透過實踐行動,將各種學習經驗統整為具有整合性的人生圖像。

探索階段的主要課題是探索旨趣、發展問題意識。我們的現況是,許多新生雖然選填了科系,但在他們初入大學時,對於就讀科系,既沒有明確的興趣動機,也還沒有脫離過往為考試而唸書的心態,不清楚唸書的目的與意義。

在傳統的大學圖像,「學業+愛情+社團」,構成大學生活的主要內涵。這種圖像與主流社會的「工作+家庭+休閒」三分法,是相符應的。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出社會的這種三分圖像,都含有兩種預設。第一,個人幸福主要是在愛情或是在家庭裡尋求,而個人需求可以在社團或休閒裡獲得滿足。第二,在這種三分圖像,各部分各司其職,相安無事,因此,即便學業難熬,工作缺乏意義,也可以將其視為必須完成的責任,而堪可忍受。

新世代年輕人的大學圖像,不應當繼續如此。首先,當代年輕人不願再接受無意義的學習與工作,他們渴望發展以興趣為基礎,並以志業實現為方向的學習與工作。再者,當代年輕人渴求有深度的生活,而不是空泛淺薄的將吃喝玩樂塞滿生活,所以年輕人不再跟團進行景點式的走馬看花,愈來愈多的單車環島,或是打工換宿、在地深度旅遊,都反映了年輕人希望深度體驗人生、探索世界的趨勢。

然而,每當清大學生闖蕩世界,豐富歷練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回到校園之後,是不是能夠持續開創有深度的生活體驗,豐富自己的意義世界?簡言之,清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究竟是貧乏單薄,還是深刻開闊,這個問題取決于他們在校園裡的社群環境,取決于他們生活周遭,是否有一群夥伴,經常進行有思辨內容的討論,經常鼓勵彼此實現理想,甚至結伴同行,嘗試各種實踐行動。

實踐行動不是單純地完成一件事,比如辦一項活動,進行一項專題,它是探究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發展人生圖像的重要歷程。

對於人生的想像與期待,總是或隱或顯的有一個背景世界作為定位之所在。同樣的,每一件事都是浮現于一個世界背景,但人們容易專注于事的本身,而忽略世界背景的面貌。

最近參與一個討論,談到一個電動腳踏車的新技術,可望大幅減低成本,很有前瞻性,與會者紛紛表示讚賞,但在接續討論低碳交通問題時,少有人能夠清楚談論。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作者米蘭‧昆德拉,曾用「隧道」譬喻來描繪當前社會專業化趨向的困境。專業化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運作最重要的驅動力,而科技的飛速發展,加速的將人們推入專業領域的條條隧道。在每條專業隧道之中,專業的鑽研如同車燈般,將路途前方照得明亮,但明亮處之外的周遭世界與車內世界皆是一片黑暗。換句話說,走在狹隘的專業隧道之中,既看不到周圍的世界整體,也無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到了今天,專業發展已然走向零碎化、狹隘化的面貌;人們掌握的知識愈深,反而變得愈盲目。

這是在大學三四年級,進入實作階段,需要強調「界定問題」的主要原因。「界定問題」指的是將我們關心的某個技術問題,例如電動腳踏車的技術研發,放置於社會整體脈絡來思考,比如說低碳交通。這時候,一位電動腳踏車技術研發者會與不同領域的人,討論關於低碳交通的想像,例如單車服務系統的規劃者,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者,不同群體的消費者,如汽車族、機車族、公車族,還有能源與環境議題的相關人,如環保團體、綠能產業等等。

我們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成為低碳交通專家,但每一個與低碳交通課題相關的人,都需要有低碳交通的整體圖像。我們雖然是從具體的一棵樹出發,但我們需要看到整片森林,來定位這棵樹的存在意義。同樣的,我們對於人生圖像的想像與期待,也需要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由此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

「探索+實踐」這個維度設定的兩階段學習目標:「學習圖像」與「人生圖像」,勢必須要許多通識與專業方面的知識理解與能力成長。反過來說,通識與專業學習,則需要學習者經由探索與實踐二階段的發展,才得以有整合性的學習效果。

這些探索與實踐經驗,可以發生在清大校園任何一門課程、社團或宿舍。各系所專業教育和通識課程對於年輕人探索與實踐空間的重視程度,絕對性的影響著清大學生是否能夠培育豐富的實踐能量,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