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搭配傳媒課程的網路寫作計畫開始,隨後卻發展出一個吸引了1400篇投稿的跨國徵文比賽,透過工業研究院的創新網路平台技術,全球華人分享一篇又一篇簡樸動人的生命故事,讓「生命故事館」創下五個月內來自59個國家近百萬人次瀏覽紀錄。「生命故事館」的幕後推手、清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陳千惠老師笑說,「生命故事館」的誕生,來自一個美麗的意外。
這個美麗的意外要從攻讀清大歷史所說起。1993年陳千惠老師進入知名平面媒體工作,主跑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產業路線,三年後陸續生下一女一子,2000年以留職停薪方式到清大讀書,同時陪伴子女成長。留職停薪期滿後重返媒體工作,最後幾經考量後決定離職完成學業,畢業後她協助一家科技公司基金會所成立的公益網站,把社工的個案轉化成為故事協助募款,並開闢「人間有情」專欄,寫下一則則感人的真實故事,也教導社工如何將個案寫成故事。
基金會的主管看她對教學有熱忱,建議她可回學校開課,她先與黃一農教授在通識中心開了「網路與社會」,後來再單獨開設「媒體與社會」、「媒體與寫作」等專題課程,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透過實地採訪與寫作,讓學生真正了解所學。
2006年時任學務長的賀陳弘教授有鑑於學子們,花費愈來愈多的時間在「網海」之中,因而委託陳千惠老師執行專案計畫,構思在網路上架構一個「定置漁網」,在網路上吸引學生,希望能夠以此為平台,形成正向循環。
2006年底清大學務處與通識中心合作推出「生命故事館」計畫,搭配媒體寫作等相關課程,由學生架設部落格分享生命成長與各行各業的真實故事。2007年以「感動.瞬間」為主題,首度向全國民眾推出「看照片說故事」的徵文活動,投稿者質樸的文筆呈現的溫暖情感,短期內就創下四萬人次瀏覽紀錄。
「感動.瞬間」的徵文活動宣傳海報吸引了工業研究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團隊注意,2008年雙方合作,由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提供創新的「tagala時空筆記本」作為平台。除了以「生命故事」展開第二屆徵文活動之外,又邀請了盧彥勳、賴青松、沈芯菱等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以講座方式分享自己的人生轉捩點與奮鬥過程。1400篇稿件述說真實又感動人心的故事,透過網路傳播效果驚人,半年後再創下將近七十國九十萬人次的新紀錄,評選獲獎作品和作者專訪、加上全國生命故事講座內容,彙整集結為《經緯之外》一書,2009年10月由清大學務處出版。
2009年清大與「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暨台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承辦第三屆生命故事館徵文比賽,另與聯合線上公司合作設置生命故事館部落格專區,動人心弦的得獎作品,如「用五十年守護一棵樹的女人」,描述一位住在新莊的老婆婆早年搶救了一棵老樹,沒想到老樹的落葉卻引來附近居民的埋怨,於是老婆婆每天只要看到落葉一多就出門打掃落葉。為了清理落葉,將近五十年來她都不再出門遠行。簡樸又溫馨的真人真事,更吸引多家媒體跟進報導。
「生命故事講堂」邀請擔綱主講的知名人士,每一位都有精彩的奮鬥故事,讓陳千惠老師最難忘的是2010年11月去世的廣告名人孫大偉先生。她說,孫大偉先生應邀演講時已經裝了心臟支架,身體並不好,但他不麻煩師生安排接送,堅持自己開車到校。演講結束後,孫大偉先生上車前像發現寶藏一樣,撿起掉落地面的一段松樹枯枝,很高興的問她「可不可以帶回家?」。直到現在,她都難以忘記孫大偉先生那種「隨時活在當下」的模樣,無形中更讓她多上了一堂生命的課程。
對於自己獲獎,陳千惠老師笑稱「可能是教很多年的緣故吧」。她說,自己有媒體經驗與資歷,傳播理論和教學架構則是從頭學習,體會所謂的「教學相長」。
在陳千惠老師眼中,清大的學生資質好且多數認真,但作息比較不正常,許多學生上課精神不濟,調查發現因為幾乎沒人在晚上十二點以前上床,嚴重影響健康與學習。
近年隨著科技進步網路興起,全球媒體面臨更多的變化與挑戰,台灣媒體不論質、量也都有相當明顯的變化。陳千惠老師對於媒體面臨嚴苛挑戰她並不悲觀,更鼓勵想進入媒體的學生至少要好好工作兩、三年,之後再來決定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她說,網路世界中,只要認真深入,反而有機會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努力付出一定會有所收穫。
陳千惠老師說,清大通識領域歷經多位主任努力,已經奠定良好基礎,每年聘任許多兼任教師來自不同領域,如果有機會安排教師交流活動,或許可以蹦出更多跨領域的火花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