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八年選擇就讀首屆招生的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時,李承龍老師對於這個全新的科學應用領域並沒有特別的認知,畢業後二度有機會離開這個領域,卻都因緣巧合的留了下來了。受教於知名華裔鑑識學者李昌鈺博士、榮獲國立清華大學共教會100學年度傑出教學獎,李承龍老師謙稱自己只是運氣好。學生都知道這是一門永續的課程,即使修完課後,遇到意外向他求助,他都樂意撥出時間協助。他說,因為自己曾經身受老師們的提攜和照顧,希望將來學生們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幫助別人。

  在許多人眼裡,李承龍老師似乎總是一帆風順,從中央警察大學畢業後進入警界服務,接著攻讀警大鑑識科學研究所、清大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還有機會拿兩個公費,前往美國進修,成為美國康州紐海芬大學李昌鈺鑑識科學研究院訪問學者、美國康州警政廳刑事科學實驗室訪問科學家。不過李承龍老師說,高中聯考沒有考上第一志願,整整過了三年抬不起頭的日子。那段挫折雖然深刻卻沒有擊倒他,反而讓他更專心讀書,終於考上中央警察大學第一志願-鑑識科學學系。

  回顧當年走上鑑識科學這條路,完全出自於偶然。報考中央警察大學那一年,當時的警大校長顏世錫接受李昌鈺博士建議,創設鑑識科學學系。讀自然組的李承龍從就從警大的八個學系、沒有「警察」字樣的二個學系當中,選了鑑識科學學系當作第一志願。

  警大畢業分發之前,李承龍老師趁著課間假到新竹市探訪一位學長,當天湊巧陪同支援一件命案的勘查,現場的情況與課堂落差很大,讓他在畢業時決定放棄高薪的『鑑識』工作,選擇行政工作,分發至新竹市警局第一分局督察組擔任督察巡官。但不到一個月的督察工作,讓他看破警界的官場文化。此時,刑警隊鑑識組突然有缺,他才改變主意選擇從事鑑識工作。原本計畫博士班畢業後要轉業到『生物晶片』領域,指導教授許志 (左「木」右「英」合體字)建議他找李昌鈺博士一起指導博士論文,於是他硬著頭皮,接連傳真幾封信給李昌鈺博士,沒想到李昌鈺博士雖然十分忙碌,卻被他鍥而不捨的誠意給打動了,成為他的論文指導教授之一。李承龍老師說,幾經轉折都有一些因緣巧合,也是乎命中注定,讓他最後還是留在鑑識科學這個領域中。

  李承龍老師在清大開課講授「鑑識科學與犯罪預防」,課程內容除了讓學生們從許多真實案例的資料中探討之外,也邀請法醫、檢察官、律師、法律系教授等相關法界人士,從不同角度剖析分享鑑識科學的觀點,還安排參觀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法務部調查局、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廣等相關單位,讓學習觸角往校外延伸,課業不再是紙上作業與功課。許多學生明知他的課絕非營養學分且課業壓力不小,仍然甘之如飴搶著登記選修,每一次登記額滿之後,總有學生要求加簽。

  去年李承龍老師放棄高薪的鑑識工作,從警界轉任教職,成為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助理教授,仍在清華、新竹教育大學等大學兼課。在不同校園授課,李承龍老師也明顯感受學生除了素質不同之外,有些價值觀也不盡相同。他認為,清大學生的聰明自然不在話下,對於課業的認真態度,也是令他不辭辛勞,每週往返新竹的主要動力;清大校方十分重視共同教育,培育學生從中發展興趣與專長,曾有傑出校友就因為一門通識課,轉換跑道成為電影名導演,因為希望也能幫清華學子開一扇窗,對『鑑識科學』有深入的認識。至於共同教育的師資遴選更是審慎嚴格,不僅基本資料、教學計畫送審,還要試講,通過試講後,還有資深教授提供指導教學要領。

  從警界轉任教職是李承龍老師人生的另一個重大轉折。他永遠記得,當年赴美進修期間,李昌鈺博士告訴他:「職位是短暫的,學位才是永遠的。」這句話讓他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找到清楚的方向;當年指導教授許志 (左「木」右「英」合體字)與李昌鈺博士對他的諸多協助和指導,遠超過課業之外,讓他感受很深刻,所以他透過授課傳承學識之外,也自我要求要做到師道相傳。即使再忙,學生們遇到車禍事故、學生親友遭受詐騙集團等諸多疑難雜症,向他提問求助,李承龍老師都樂意回應指點,希望學生們將來也要秉持相同的態度幫助別人,如果有能力時,不僅要幫助親朋好友,更要記得回饋給社會大眾。

  他說,以前『鑑識科學』是一門相當冷門學門,但隨著李昌鈺博士的推廣、還有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逐漸熱門起來,但電視影集和真正的鑑識實務其實有相當落差。他希望透過教學讓『鑑識科學』更為普及,讓更多人了解『鑑識科學』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在遇到意外時加強自我權益的保護,也會了解警察工作的辛苦,透過鑑識科學教育,讓警方執法公器更能發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