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文學家但丁曾經寫過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往往不那麼簡單,尤其是在重視人際聯繫與群體價值的華人社會之中,更是如此。

  陳舜文老師在高中時興趣很廣泛,當他認識到心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知識領域皆有關聯的學科,就對心理學產生強烈興趣。然而因為從小生長在醫學世家,當他以高分考取他選擇的第一志願--台大心理學系,馬上面臨部份家人的殷殷關切,問他「要不要重考」。但在他的堅持下,最後終於獲得家人的支持。

  大學時期,因為讀的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儘管有時不免有些挫折,但都可以克服。回顧當年求學歲月,因為心理學連結領域很廣,他不僅要修習理化、微積分,還要上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到醫學院修習人體生理學。除此之外,他還參加音樂社團,擔任過系學會幹部與學生代表。這些經驗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不同的人事物。雖然當時只是為了學業或課餘興趣,但現在他瞭解到,在青年時期擴展多元社會經驗是很重要的事。他表示,清大學生素質頂尖,但校園幽靜、環境單純,加上理工科系居多,結構較不平衡,多元刺激較少,因此他常鼓勵同學透過通識課程或社團活動,結識不同領域的同學或老師,拓展學習與生活的視野

  大學畢業之後,他繼續攻讀心理學研究所。他表示,從指導老師黃光國教授學到的不只是做學問的方法,還見識到對學術研究的誠篤與使命感。陳老師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就是探討華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他指出,過去許多研究顯示,雖然華人學生往往不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努力讀書,甚至大多不瞭解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但是長期而言,熱情與興趣才是使人持之以恆、突破困境的主要動力。而且當一個人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目標,也才可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自研究所畢業後不久,他即到清大通識教育中心開課。由於欠缺教學經驗,剛開始時心中忐忑,但當時通識中心的黃囇莉教授(2010年8月學習科學研究所成立後,黃教授轉聘為該所教授並兼任所長)無私地將累積十餘年的教材提供給他使用,他形容這就像是武俠小說所謂「獲得數十年功力灌頂」。他謙稱,獲得100學年度傑出教學獎,一方面是運氣好,另一方面也要感謝來自各方的協助與支持,包括同學們的積極回饋,才能獲教學相長之效。

  陳舜文老師在清大通識中心開了二門課,一門是核心通識的「心理學與現代生活」,另一門是選修的「社會心理學」。課程規劃上,「心理學與現代生活」是心理學的入門課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完全不了解心理學的同學踏入心理學知識的奇妙萬花筒。儘管這門課每學期要交多篇報告,但選修人數總是大爆滿。「社會心理學」則是心理學的進階課程,提供修習過基本心理學,而且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心理學的同學選修。近年來,陳老師還在學習科學研究所開課。他指出,研究所的課程設計與大學部極為不同。與大學生比起來,研究生每學期修的課較少,但是要讀的書卻很多。在研究所時期,更需要學習發掘問題、思考答案與執行研究的能力。

  當代心理學的發展緊貼著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陳老師一言以蔽之:「凡是跟人有關的事情,就跟心理學有關」。心理學知識可以廣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可以幫助辨識某些詐騙伎倆,或增進學習效果,甚至在求職時也派得上用場。不過他也補充說,心理學不是算命,也不能擁有馬上看穿別人內心的本事。學習心理學知識不只可以用來幫助自己、瞭解自我,還可以用來幫助週遭或有需要的人。舉例而言,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少不了電腦網路,有些人被吸引沉迷其中,甚至衍生社會問題。很多家長也經常因為孩子長時掛在電腦前而深感困擾,甚且影響家庭氣氛和親子關係。這些現象都是當代心理學家試圖研究與解決的議題。針對高科技產品對於生活的影響,陳老師補充說明,雖然我們應留意勿讓自己與週遭他人受到這些產品的過度干擾,但也毋需過於抗拒或排斥,畢竟唯有深入了解,才能避免危險,也才能解決問題。

  綜合而言,心理學連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是人類整體知識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陳老師常提醒同學,知識的多元化只是開始,在大學期間,若能將所學到的各門課程與知識盡可能整合,形成個人的知識網絡,才不枉所學。如果能進一步將平面的知識網絡應用於生活之中,形成立體的實踐網絡,則更能彰顯知識的價值。最後,陳老師強調,華人文化的傳統智慧其實也蘊含許多積極正向的學習觀,很值得我們反思與實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希望與所有同學共勉之。